甘肃新星公益慈善中心

蒋鹏瑛的艺术人生

1621
发表时间:2017-03-09 09:00

蒋鹏瑛,女,回族,斋号,翰逸轩,1961年生于兰州市。中国书画研究院书法研究员,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甘肃书画家协会高级书法师,甘肃穆斯林书画摄影协会理事,甘肃民族艺术创作中心专职书法师。

     多年来书法家蒋鹏瑛笔耕不缀,临帖不懈,虚心求教于书法大家,悟学有得。先学二王(王羲之、王献之)柔美的书风,再学魏碑(北魏)壮美的书体。曹全碑、乙瑛碑、石鼓文都必须熟练掌握。因为魏碑是由隶到唐楷的过渡,在写魏碑时不但要有隶意还应有篆意,隶书中涩行用笔,意境中“生”的表现,气息上的古厚,大巧若拙的东西,深谙隶意,能提升作品的气格。同时借鉴陇上书法大家魏振皆的书体:以魏碑方笔参以帖学和汉简的逸气着力表现‘屋漏痕’,既由缓转疾,中提后注,顿圆收尾的‘古钗角笔法’,笔触劲道,行气疏朗,严格之中有变化,浑朴、古后之中蕴藏着新的意境,以达到气韵生动,引人入胜之美的境界。

      这位回族女书法家1961年出生于兰州,号称翰逸轩主人,擅长魏碑。她告诉笔者,因为魏碑是由隶到唐楷的过渡,在写魏碑时,不但要有隶意还应有篆意,隶书中涩行用笔,意境中“生”的表现,气息上的古厚,大巧若拙的东西,深谙隶意,能提升作品的气格。同时,她还借鉴陇上书法大家魏振皆的书体,以魏碑方笔参以帖学和汉简的逸气着力表观“屋漏痕”,既由缓转疾,中提后注,顿圆收尾的“古钗角笔法”,笔触劲道,行气疏朗,严格之中有变化,浑朴,古厚之中蕴藏着新的意境,以达到气韵生动,引人入胜的美的境界。

      在谈到她是如何喜爱上书法时,蒋鹏瑛笑道,那是在三十年前,记得我写的一幅字被学校选中,挂在学校的大礼堂,并得到好评。渐渐地就与毛笔结下了不解之缘,当时家境困难,没有象样的笔墨纸砚,就用廉价的草纸,水墨代替,工作后,团委组织书画活动,领导推荐我现场给大家演示。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挥毫得到好评,使我非常难忘,当时才20岁。从此深感书法魅力。兰州市少数民族书画学会成立,我的作品得到长辈们的认同,会长马西园先生鼓励我说,你的字很厚朴,遒劲,一定会写出名堂的,不要间断。随便几句话,给我鼓励很大。工作、家庭忙得我几乎没有时间去临帖,我只好在家人睡熟时起来写字,学习书法知识。哪里有画展我都要去观看,学习,吸取营养。我的爱人就是我的老师,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,提供了大量的书画资料供我学习。我的每幅作品他都认真品评,指点一二,借此我要感谢他。还有一次在省博物馆,由省文联、省美术家协会,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画展上,我得了三等奖,有位长者听说我是回族,他感慨万千,说因为你的书法,从此改变了我对回族女性的偏见。

       书法作为中华瑰宝,中国文化艺术的奇葩,千百年来昌盛不衰,它既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内涵,也蕴涵了诗、词、赋文化的审美精华,还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习俗,伦理品格,志趣及民族精神,它即是传承文化的工具,又是书法家联络友情,抒发感情的纽带。多年来,蒋鹏瑛一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活动。2006年甘肃省穆斯林书画摄影协会成立,在会长吴廷富的带领下,先后去了临夏回族自治州,天水市张家川县,送去了百余幅书画作品,并展出供大家观看,同时还现场创作,全部赠送。当她看到张家川的一个老乡开着三马子拿着白纸前来求字时,激动万分,当即应诺。5.12汶川大地震后,甘肃省书画家协会会长郭攀荣,组织书画家们举办“万众一心,抗震救灾义卖活动,她闻讯后,告知金城关中学校长马少南,他便积极协助借出桌椅板凳,音响设备,在金城关挂起大幅标语,积极投入到现场,将义卖的两万多善款全部捐赠与慈善总会。去年,舟曲在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时,张家川、马鹿乡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洪灾,桥断房塌,一年的收成竟成泡影时,回族女画家赵喜萍目睹了残状后,连夜与蒋鹏瑛商量,要为灾区做些贡献,她们便联系场地,呼吁企业家,通知各宗教部门,组织书画家举办和善行义书画义卖活动,将两万左右的善款由兰州市红十字会,兰州市慈善总会负责捐赠灾区。当时正逢回族一年的斋月间,当看到同胞们过年的饭桌上摆上的油饼,她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,如愿以偿地让受灾群众过了年,她们感到很欣慰。今年母亲节,由省计生委,市计生委主办,省市书画家协会协办的为穷困母亲捐助活动,又将近万元的善款捐赠,在采访时,蒋鹏瑛女士叮嘱笔者,一定要感谢那些在灾区书画义卖活动中,献出爱心的大使们,他们收藏了我们的作品,支援了灾区人民。

      书画能陶冶性情,使人和善,延年益寿。她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朋友能参加到书画行列中。在问到她还喜爱哪些书体时,蒋鹏瑛直率地说,柳公权的玄秘塔,赵孟的道德经,欧阳询的舍利塔铭,曹全碑、乙瑛碑、石教文,都是我的最爱。

文章分类: 爱心艺术家
分享到: